Latin America Advisor

A Daily Publication of The Dialogue

叙利亚难民对拉丁美洲有何影响?

欧洲国家在“是否协助叙利亚难民”这一问题上难以达成协议,但拉美国家如乌拉圭、阿根廷、巴西、委内瑞拉、哥伦比亚、智利已经对叙利亚内战的受害者敞开大门。这些国家向难民提供庇护,是否意味着该地区已转变思路、重新定位其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?允许成千上万的难民入境将将如何影响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和政治?上述国家是否有机制和资源以充分应对难民的涌入?

赖尔登·罗特,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拉美研究项目主任、教授:“拉丁美洲的传统是欢迎因各种情况下来到拉美的外国人。自从19世纪后期始,巴西在数十年间一直欢迎欧洲和亚洲移民。最近,巴西也对海地的移民和难民敞开大门。墨西哥长期实施接收难民的政策,特别是在西班牙内战后。而秘鲁人中则很多有中国血统。现状与历史有所不同,其区别在于:随着中东难民局势继续恶化,其影响会来得非常之快。叙利亚周边国家的难民营已经处于饱和状态。欧盟正陷入一场关于生存的争论,欧盟并不确定他们能否欢迎文化不同、宗教不同的人并成功将其融入社会。阿根廷、巴西、委内瑞拉等国家经济前景不明朗,意味着就业机会将非常有限。接受几百或几千名难民是可行的;数以万计的难民正在欧洲寻求庇护或将寻求庇护,拉美为欧洲接受残局则要困难得多。积极的一面是,大多数难民为叙利亚的中产阶级,这些人的技能和经验很可能会对拉美各国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。教皇方济各最近呼吁天主教家庭为叙利亚难民提供住所,他的言论可能在拉美找到共鸣。拉丁美洲有意协助解决这场危机,这将在全球层面被视为非常积极的方针决策。”

玛丽亚·比阿特丽斯·邦纳·诺盖拉,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卡尔人权政策中心研究员:“拉丁美洲国家自发欢迎来自叙利亚的难民,这并非偏离了其之前的立场。相反,该地区从八十年代起就以促进难民权利而著称。1984年,拉丁美洲在《卡塔赫纳宣言》中提出难民的定义应该扩展,从而包括那些逃离“普遍化的暴力冲突”和“大规模侵犯人权”的人。当难民危机爆发时,拉丁美洲的特点是愿意承担责任。该地区与联合国难民署合作创建了“团结安置计划”,允许逃到某个拉美国家的难民能被在另一个国家安置。当叙利亚战争开始时,巴西一直向叙利亚难民提供庇护。该国接纳的难民数已超过7700人。涌入巴西的难民数量较小,和叙利亚的邻国相比更是如此,所以该国经济应该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。同样,政治影响也不会消极,因为在巴西人口中超过1000万人有叙利亚和黎巴嫩血统,所以难民应该很容易融入当地社会。同样值得注意的是,在2010年海地地震后,巴西一直给大量的海地移民发放人道主义签证。发给这个特定群体的签证有28000多张。巴西在处理难民申请、为难民提供援助量方面当然需要提高能力,因为和过去几年相比,涌入的难民数正在呈指数增加。政府已表示有意这样做:它已经努力增加处理申请单位和接待中心的数量。上周,罗塞夫总统还在一家巴西报纸上亲自写了题为《难民和希望》的文章,文中写道:‘即使现在国内困难重重,巴西仍敞开双臂欢迎难民。’”

吉尔伯托·M.A·罗德里格斯,圣保罗ABC联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;布宜诺斯艾利斯区域政治经济研究会董事:“难民政策是拉丁美洲成功的人权案例。自1984年的《卡塔赫纳宣言》以来,该地区的国家修改了法律,引入国际上保护难民的准则条款。巴西通过《难民法》的实施、建立国家难民委员会(CONARE),已经接受了来自非洲和中东的难民。2013年,国家难民委员会颁布决议,使叙利亚难民申请人道主义签证的过程能进入快速通道。因此,叙利亚难民去年成为巴西最大的难民群体,在官方认定的8400名难民中占约2000名。不过,巴西的难民数和巴西能接收难民的能力相比、和其邻国(如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)相比,都相形见绌;后两国接受了数以万计的哥伦比亚难民。对难民开放的政策主要取决于团结准则;南美地区有延续至今的叙利亚社群也很重要。很多时候,叙利亚社群对其同胞给予必要的支持,而伊斯兰组织也扮演了新的角色——尤其在几乎完全由天主教组织主导的环境中。虽然对难民的排外和歧视非常罕见,但由于缺乏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,难民仍因难以融入而遭遇困难。地方政府,尤其是市政府,最直接地面对难民的需求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非政府组织和大学也在尽其职责,以支持地方政府解决难民问题。”

本文原刊于美洲对话组织(Inter-American Dialogue)2015年9月18日的“拉美顾问”,本文中文版由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(CECLA)组织翻译,首次刊于澎湃新闻(ThePaper.cn)。美洲对话组织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,是一家致力于美洲国家政策分析与交流的著名智库,每个工作日发布一期《拉美顾问》(Latin America Advisor)。